▲上中圖借用花媽所拍的照片,是靜芳的女兒帶來的開場舞;左下圖是四類body shape分析;右下圖是導引牌:P
【一、什麼是「舞蹈治療」?】
以「身體動作」做為一種媒介,做為溝通、介入方式的心理治療,常用於自閉兒、亞斯等特教學生。......聽起來很抽象吼?直接來看工作坊老師帶的活動比較有感覺XD
【二、老師示範的四種舞蹈治療】
(開始前另外有丟球自介,「用一個動作形容你現在的狀態」的小活動)
1. 暖身舞蹈
跟著老師做動作,但是!當你想創新動作時,可以自行變更動作,老師只要看到有人變新花樣就會跟著學,大家就跟著老師一起變化。
2. 泡泡舞蹈 (這個好有趣~)
想像自己身體外一個手掌的距離有一個小泡泡,開始任意移動;接著想像小泡泡稍微擴張成中泡泡,距離身體一個手軸寬;再接著想像大泡泡,四肢可伸展那麼大;最後,這個泡泡變成有彈性的,可大可小。
老師說這叫做「身體距離/界線」,小泡泡時會感覺拘束(也有人覺得可掌控性較強),大泡泡時雖然發揮空間大但容易碰觸到其他人,反而要時時察言觀色,中泡泡則是【我們平常的狀態】,所以一般人較為無感。
3. 四種body shape分析人的個性
人的身體型態可以分成四種類型,多與個性、民族性有關,判別四類型可當成進行舞蹈治療的評估方式:
(1) Wall牆型 (代表人物-馬英九)
特色是比較堅定、沉穩、不服輸,責任感較強。
(2) Ball球型 (代表人物-李登輝/陳幸妤)
這又有兩種亞型:後球型跟前球型,絕大多數的台灣人都是後球型,強調溫良恭儉「讓」、謙虛、具彈性;前球型比較容易衝動、自大、具攻擊性。
老師這邊特別說明,陳幸妤是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在初期是前球型(對記者之強悍..),在老公出事、爸爸出事後分別變成牆型、後球型;從此例也可以知道,人的類型是會隨著人生歷練改變的。
(3) Pin針型 (代表人物-周美青)
嚴謹、拘謹,通常也較專注而有主見。
(4) Screw麻花型 (代表人物-金凱瑞)
常出現捲手、繞腳的動作,通常較害羞矛盾、沒自信,金凱瑞是藉由訓練成為演員,但坐下受訪時仍可發現腳是非常蜷曲的,這應該才是他的根本個性,據聞金凱瑞曾長期有憂鬱症。
註:Screw應該翻作「螺絲」之類的,但方便大家理解,老師用「麻花」形容。
4.舞蹈接龍
排成圓形,每個人輪流做動作,其他人跟著領頭者做一樣的動作。今天到最後居然還出現繞圈圈幫前面的人按摩的動作,實在太貼心了XD
【三、小心得】
- 其實第1跟第4個活動很像,只是第1個活動的帶領者主要是老師,到第4個活動帶領者是輪流當的;這邊可以感覺出來工作坊的初始跟結束時,大家都已經能比較放鬆的參與及動作,對於成為帶領者較沒有恐懼感。
- 老師分享了一個很棒的舞蹈應用的例子,有一個個案男孩剛來治療的時候,有很強的固著性會一直踢足球,完全不對週遭有其他互動,於是老師開始【報導】這個男孩踢足球的動作:"球現在在7號選手腳下!他現在射門了!!~~~啊沒進!!"在幾次這樣的嘗試後,有一次治療時,老師感冒沒辦法講話,這時男孩突然發現:"這裡原本是有老師的,他今天不能說話。"
- 開始意識到老師的存在後,男孩開始嘗試把足球傳給老師(開始與週遭互動),老師也開始偶爾會跟男孩搶球,雖然球被搶時男孩會緊張,但當他發現老師是會把球再次回傳時,慢慢的,互動的信任感產生。最後男孩進入治療是時,對足球的固著已經慢慢消失,開發出其他遊戲跟使用語彙了。
- 所以你會發現,其實「舞蹈治療」不一定是舞蹈,只要是針對「身體動作」都可以納入舞蹈治療的範圍。
- 整體來說,我覺得其實舞蹈治療是一種用肢體來建立信任的方法,進而達到同理、溝通的目標,不見得是對特教孩童,對於有溝通不順暢的情況時其實都可以嘗試看看。
● 站長後記 ●
這是站長人生第一次參加這種小團體式的工作坊,感覺好溫馨哪,而且講師其實都是無償來授課的(連交通費都沒有),用的場地也是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柏格站長花媽的店B1空間。 今天深刻感受到,在各個領域,都有一群認真無私、令人敬佩的專業人士/志工/家長,在努力協助需要幫助孩子們呢:)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