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參與,嘉容老師依然準備了完全不同的菜單,三個小時的課程大致區分為:
「暖身 15min」→「接球遊戲 1hr」→「Make a wish 30min」→「分組呈現 1hr」→「收操 5min」
▲因為沒有徵詢同學的同意,就把同學們的臉都先遮起來囉:)
【一、暖身】
1. 大到小
所有人躺下,在8拍中,我們必須把自己的身體從「大字型」往右縮小,包括手抱胸、腳彎曲、頭垂下、背弓起,接著回到大字型,換往左邊縮小;
2.慢到快
嘉容老師利用鈴鼓敲節拍,會從8拍縮短城4拍、2拍、1拍;同時,為了讓大家不要過喘,把所有人分成兩組,輪流進行。
3.統一到自由
上述暖身完成後,老師將節拍定在4拍,要求每個人在連續的4拍中、完成一組組自創動作,例如在4拍中由坐到站、由一個人到與另一個人牽手互動。這個「4拍」的限制自然的使大家會覺得「每4拍就該有個轉換」,誘導改變並做出大量、多元的動作。
>>TIP
大到小的暖身關鍵是「身體移動過程中,不能離開地板」,你可以想像,當呈大字型的左手要往右縮,最快的方式一定是畫過空中再收起,但規定不離開地板,就意味你必須以「比較累」、「舒展程度比較大」的方式進行;且從大到小,手、腳、頭、背......其實全身都一定會使用到,做完全身都很明顯的熱起來了。
【二、接球遊戲】
這個遊戲我很喜歡XD 是很標準全身都會動到(肢體),又可以在過程中更成員更熟悉的活動(人際):
1.虛擬傳球
所有人圍成一圈,利用「拍手」代表接球、傳球,一次由一個人傳球給另一個人......好,聽起來是不是很抽象XD 如果只用拍手沒有球,誰知道你是傳給誰呢?嘿!這就是有趣的地方啦,因為沒有球,所以你需要靠肢體,例如用眼神緊盯你要傳的人、或傳出去時頭往目標對象伸。
具體來說就是:A拍手傳出球(同時緊盯B) → B拍手表示接球 → B再拍一下表示傳出球(同時緊盯C) →C拍手接球...
這個遊戲好玩的地方在於,你會看到大家剛開始不斷用身體暗示「hey我要把球給你囉」,但越來越熟練後,大家的暗示越來越小,幾乎不須仰賴肢體,單憑眼神就可以完成,傳球速度也越來越快,默契在短時間內成長許多。
2.實體傳球
默契培養起來後,老師拿出了真正的球(小枕頭代替)來進行實體傳接球,但新增了一個規則,你可以自己拋接、用各種方式讓球停在身上,這打破了虛擬傳球的「拍手一次就是接球、再拍一次就是傳球」,你會不知道現在拿球的人什麼時候要傳出來,所以要比虛擬傳球時更專注;同時,拿球的人是可以到處移動的,這也意味著,我們的身體某種程度也需要配合拿球的人,當他帶球走到圓圈中心、離大家的距離稍遠,為防他突然傳球出來沒人接,每個人的身體可能都需要稍微往前去配合。
>>TIP
這個遊戲有一個關鍵,不讓球掉下來是大家的共同目標,如果不幸漏球,老師規定要這個人:跳起來呈大字型喊:「我錯了!」因為老師做的真的太可愛了,我第一次看到老師示範時我就說:「天啊超好玩,我好像錯錯看XD」雖然是玩笑話,但仔細思考,接傳球最怕的情況是:大家都因為怕出錯,球來的時候直立不動不去接近球,這樣不會錯,但遊戲也將無法進行。把「錯了」這個大家原本可能會害怕的情境,利用公開、有趣的方式轉化,有助於大家更積極的參與、不怕犯錯,也帶有鼓勵大家「錯了就勇敢承認,沒什麼大不了」的感覺。
【三、Make a Wish & 分組呈現】
傳接球後大家都累了,於是這次把每月Make a Wish的時間挪到中場(不知道許願遊戲的請看站長3/22的紀錄文)。經過三個月的聆聽,大家的願望已經出現了大概的類型與模式,例如M媽媽、N爸爸的願望都與運動有關,Y媽媽的願望總是與M媽媽有關、要多帶M媽媽出來走走......等,於是!嘉容老師出了個主意:不如就依照大家的願望類型,分組,彼此討論「要達成這個願望可以怎麼做」,並將情境演出來。
依照願望類別,共分「家務(ex.一個月內清理完倉庫)」、「運動組(ex.每周運動三次)」、「工作&作息(ex.不要日夜顛倒)」三個team,簡記三組印象深刻的點:
1.家務組:事件→關係
當人要解決的問題與自己以外的人也有關(環境、環境整潔),解決問題時就可能會牽涉到他人,而他人的角色與自己的互動就會形成關係,家務組就用了「夫妻女兒」、「夫妻客人」的情境呈現了這個現象。雖然說是媽媽想要整理環境,但環境的雜亂導因於全家人,對於環境雜亂的抱怨也是來自於全家人,於是最後的畫面就變成「媽媽說明這個家是大家的,大家一起來整理」。從個人的許願變成集體的行動。
另外,這個組有趣的一點,是提到「讓第三方(客人)出現」,來激起大家對環境整潔需求的急迫心。
2.運動組:應用細微的觀察,做細緻的呈現
這組讓我印象很深的是,描述M媽媽在家忙碌的景象時,疲憊感除了做家務時可以感受出來,就連演M媽媽躺在床上休息,肢體都還是會有局部或大部份的輾轉反側。實際感受到了心理或身理的連動。
3.工作&作息組
這組其實是站長我跟治療師阿祥,我的問題是我總是會把參加活動的紀錄文拖很久(或像上次的居然就拖到沒有寫..);阿祥則是很多事要做又在網路上花很多時間,日夜顛倒。寫自己的部分會有點害羞XD我就跳過了,結論是:我希望以後每次活動結束三天內就可以完成SNG記錄文:P
>>TIP
看完三組的呈現,其實我有很深的感覺,一直在思考這種「支持性團體」的意義是什麼?我個人覺得,學肢體、戲劇都是其次,最重要的還是「利用同伴與團體,把支持的力量化為生活中具體的行動」,像是這個遊戲實際幫對方想解決方法,或是在整個過程中建立友情,成為生活中互相扶持的力量。(扶持的力量很廣,心靈上的之外,也可以是話爸爸媽媽經的夥伴......課堂結束後看媽媽同學們圍著討論剛買的青菜有感:P)
【四、觀察與發現】
- 彈性的重要:我很佩服帶工作坊的老師,可以隨時依情境決定當天的菜單(經典實例如4/9站長參加的舞蹈治療,老師依人數隨機應變玩起身體地圖),原本下半堂課嘉容老師希望延伸「我錯了」的遊戲進行個人solo,但依著許願遊戲的進行,順勢就改成分組情境呈現;我個人覺得是有更切合成員的需求的。
- 限制帶來創造:這是每次肢體工作坊都會感受到的,以這次的4拍變化動作暖身來說,限制(4拍)會帶來心態變化(4拍後我應該要變動作),這樣的心態變化帶來更大的創作空間(每個4拍都在想新動作)。
- 給予越來越多自主權:參加到第三次,我覺得嘉容老師開始慢慢給成員自我創造的空間,記得第一次參加時也有分組呈現,但會先有引導(請大家先做片段動作ex.茶壺茶杯),再請大家跟相似的人組隊,編成情境。但在這次的課堂中,老師只有把大家做許願相似的同組,而沒有針對呈現內容做引導,完全讓成員自行創造。我想這也表示著,成員間熟悉度增加、肢體也比較開展了,讓老師可以比較放手讓大家自己去玩。
- 許願的方式:課後跟治療師阿祥聊天,我們都覺得「Make a Wish」這個活動很適合這樣子一個月見一次的團體使用,每週上課的團體「許願、要達成願望」的時間壓力太大,而且時間拉長到一個月,其實可以比較明顯的感受到成員間的改變。
● 站長後記 ●
站長自己這堂課玩得很開心,也「有意識地」覺得現在更融入這個團體。一開始阿祥邀我來參加時,我比較是抱持「來觀察團體的運作」的心態;不過人家說「感情是時間累積來的」還真有道理,時間的累積自然會增加彼此的互動機會與了解,現在比較從「旁觀者」轉換成「參與者」的角色了,同時也玩得更盡興。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