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中風/癌症/失智後吞嚥困難,醫生問要不要動手術做胃造口 or 用鼻胃管 or 維持用餵的?」
「老媽大腸癌,醫生問要選傳統腹腔鏡手術 or 腹腔鏡手術?」
「有思覺失調症,醫生問我之後要服用口服藥 or 定期回醫院打長效針劑?」
生病已經很煩了(;´༎ຶД༎ຶ`),通常被問這些問題我都直接反問:「醫生你的建議是?」然後選擇相信醫生。
但!有時,治療選項沒有絕對優劣,醫生解釋各自利弊後,抉擇難題還是回到自己身上......(。í _ ì。)
本篇想來談談,若可以思考的時間充裕,面對醫療決定迷惘時的三步驟 & 相關小秘訣:
註:本篇「不談」急救ing根本沒時間思考的。若是急救中,快速弄懂手術同意書該簽的簽一簽可能比較實在~
【STEP 1】針對「醫生」提供的選項,問問題!
|
如何面對醫生提問基礎篇請按我;若是針對「醫療選項A or B」決定時,選項間的比較當然是最最重要的!
請確認你有從醫生那裏了解以下資訊,若沒有,快提問吧~
1. 基礎必備題:請跟醫生確認,他給你的醫療選項A or B在以下項目的差異:
- 治療效果:副作用、併發症、感染機率、存活率、疾病再發率......分別為何?差多少?
- 治療費用:治療本身、耗材、後續藥物......有沒有健保給付?自己要負擔多少$$?
2. 針對「手術與治療選擇」的必備題:若是攸關動刀 / 治療的選擇,特別要注意術中 ~ 術後的選項差異:
- 住院天數:ex. 常見的膽道阻塞,要放引流管 or 金屬支架,就在住院與否上有差。
- 傷口外觀:ex. 大腸癌、闌尾炎,傳統手術 or 腹腔鏡手術,傷口的大小、長度差很大。
- 疼痛程度:ex. 肺病末期急性發作,鼻導管氧氣治療 or 面罩式正壓呼吸器,舒適度、行動度有差。
- 生活變化:ex. 使用氣管內插管 or 氣管造口術,這個選擇會影響後續能否再說話。
- 後續照顧方式:ex. 選用鼻胃管 or 維持由口餵食,會影響家人的備餐時間 & 需要花的心力。
3. 針對「藥物選擇」的必備題:許多疾病是要長期用藥的,不同的服用方式會對生活 / 人生有不同影響:
- 服用頻率:ex. HIV不同單藥錠有不同建議服用時間,忘記服藥可補服的區間也不同。
- 服用方式:ex. 思覺失調症,選口服藥物 or 長效針劑,會決定你需要多頻繁回醫院。
- 大小重量:ex. 肺阻塞不同吸入劑體積不同,因為每天都要服用隨身攜帶的方便性不同。
面對不同醫療選項的提問,中心思想就是問到你有自信說出:「好,我清楚了解選項A or B差在哪了!」。
【STEP 2】針對「自己」在意的面向,說考量!
|
無懸念,最需要在意的考量點TOP 1通常是「治療費用」!
$是最一翻兩瞪眼的,請先確認兩個醫療選項分別要幾多錢 & 自己能否負擔?超出口袋深度的選項直接說bye~
⇒ 經過STEP 1提問取得比較資訊後,這個階段,你需要仔細思考,在你的價值觀中,哪些考量比較重要。
⇒ 這會幫助你從資訊海中,聚焦在真正影響你決策的事情上。
經歷過STEP 1→STEP 2,請把你的想法與重要的家人、醫師共享,可以問問看他們有沒有什麼提醒?有沒有漏掉的考慮點?然後,就勇敢的下決定吧。
這邊要提醒的是,記得跟醫師確認治療有多急迫 a.k.a「你有多少時間可以做決定」,避免自己無限拖延~
問問題→說考量→做決定,這三個步驟之後,剩下的應該就是:「接受 & 放下」。
最讓自己陷入地獄泥淖的,就是決定後、開始治療後,「啊......會不會選B方式比較好?」、「我這樣選擇真的對嗎?」、「如果選錯怎麼辦?」這時真的是折磨自己、也折磨跟你一起經歷決定過程的家人與醫生。請謹記依價值觀選擇沒有對錯,適時放下,也放過自己吧!
PS. 感謝聲明&揭露:本篇文章的誕生要謝謝《醫療品質策進會》邀稿 & 讓我在今年認識共享決策三步驟的概念,更多資源歡迎大家到這個專門網站觀看~
▼延伸閱讀:【就醫】看病時,怎麼「問醫生問題」?
▼站外連結:醫策會:決策三步驟動畫1 & 動畫2 (1分鐘內的影片介紹「問問題→說考量→做決定」流程)
醫策會:以病人為中心的溝通技巧、讓病人聽懂科學證據、讓民眾看懂也聽懂
(我們病人要學如何跟醫生討論,醫生也需要學習怎麼跟我們溝通,這是幾段他們的教育訓練影片,有興趣歡迎瞧瞧~)
接下來,就要看你個人的價值觀了,在意的考量、排序每人都不同,沒有對/錯!
例如一樣有腎臟病,有人覺得「自主性」最重要,即使腹膜炎風險較高還是選了可自行換藥水的腹膜透析;
但也有人覺得「讓專業人員執行」降低風險比較重要,雖然耗時但選擇每週數次到醫院血液透析。
⇒ 經過STEP 1提問取得比較資訊後,這個階段,你需要仔細思考,在你的價值觀中,哪些考量比較重要。
⇒ 這會幫助你從資訊海中,聚焦在真正影響你決策的事情上。
【STEP 3】與家人、醫師共同討論後,做決定!
|
經歷過STEP 1→STEP 2,請把你的想法與重要的家人、醫師共享,可以問問看他們有沒有什麼提醒?有沒有漏掉的考慮點?然後,就勇敢的下決定吧。
這邊要提醒的是,記得跟醫師確認治療有多急迫 a.k.a「你有多少時間可以做決定」,避免自己無限拖延~
問問題→說考量→做決定,這三個步驟之後,剩下的應該就是:「接受 & 放下」。
最讓自己陷入地獄泥淖的,就是決定後、開始治療後,「啊......會不會選B方式比較好?」、「我這樣選擇真的對嗎?」、「如果選錯怎麼辦?」這時真的是折磨自己、也折磨跟你一起經歷決定過程的家人與醫生。請謹記依價值觀選擇沒有對錯,適時放下,也放過自己吧!
PS. 感謝聲明&揭露:本篇文章的誕生要謝謝《醫療品質策進會》邀稿 & 讓我在今年認識共享決策三步驟的概念,更多資源歡迎大家到這個專門網站觀看~
▼延伸閱讀:【就醫】看病時,怎麼「問醫生問題」?
▼站外連結:醫策會:決策三步驟動畫1 & 動畫2 (1分鐘內的影片介紹「問問題→說考量→做決定」流程)
醫策會:以病人為中心的溝通技巧、讓病人聽懂科學證據、讓民眾看懂也聽懂
(我們病人要學如何跟醫生討論,醫生也需要學習怎麼跟我們溝通,這是幾段他們的教育訓練影片,有興趣歡迎瞧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