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l
【COVID-19】居家病人取得輝瑞口服藥Paxlovid、清冠一號流程

2012年10月27日

【SNG連線】Pansci M.I.C III 微型點子對撞機《醫籠》(2012/10/27@Infinity Cafe)

周六的夜晚結束於PanSci泛科學《微型點子對撞機──醫籠》,討論醫療崩壞的現況與未來,主講者是:

◎ 醫勞盟秘書長 / 方瑞雯醫師
◎ 資策會前瞻所 / 黎煥中組長

但2.5hr的活動,兩位講者一人只分到14min......「所以其他時間在幹嘛???」好問題,其他時間是觀眾跟主持人講話(一開始主持人居然花了「1hr」讓每個人自我介紹+簡單訪問,真是驚嚇),最後30min則是自由提問、自由回答。

小編第一次參加這種高度互動式的活動,驚嚇之餘也覺得頗為有趣,而且看來PanSci 科學新聞網辦活動的經驗頗豐厚,流程不至於瑣碎冗長沒有聚焦,好活動、好組織,值得大力推荐。


▲左上是Pansci當家主持人鄭國威、右上是醫勞盟方秘書長、右中是資策會黎組長。


【Part 1. 至於講者內容】

兩個講者分別「近觀」「遠觀」了醫療問題。

醫勞盟的秘書長方瑞雯醫師從醫療崩壞、缺乏人力等現況說起(這張頗驚人,是北市士林區某知名醫院的急診室慘況),歸納原因主要是健保(落實分級醫療)、醫糾刑責(刑責僅限故意及重大過失)、醫護過勞(納入勞基法)三大問題(括弧中是可能解決方法)。

黎組長的部分是以「醫療科技」切入,嘗試找出科技可能在上述醫療崩壞的慘況中分擔哪些角色,舉例來說,在ICU的病患全身插滿各種管子、要用各種儀器監測各種數值,但很多數值其實是需要綜合判斷的,科技可以在這個部分扮演 資訊整合 的角色,協助醫生做更好的監控(ex.某綜合數值過高自動會響警鈴)與診斷;類似的科技其實不斷在出現與嘗試,這應該是可以分擔醫護人員過量工作的一個很好的方向。


【Part 2. 針對講者內容】

醫療這個問題太大,我個人是覺得,今天兩個講者似乎有點太遠了,醫勞盟在解決的是現下的問題,熱血的黎組長在解決的是十數年/數十年後的事情(就像主持人問的:組長提的這些科技是短時間內我們的醫院可以使用的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這些都還要經過FDA這些認證啦、實驗啦很多程序)。

所以當我們最後在討論「如何解決醫療崩壞」這個問題時,找不到一個比較balance的切入點來談(就是 現下的解決法 跟 數十年後的解決法 中間應該還有一些中程的solution可以嘗試);我個人覺得這個中程,可能就是醫生、科技人之外的其他領域,像社工、像病人自己、還有很重要的媒體可以扮演的角色了。


【Part 3. 針對提問內容】 (比較散,大家輕鬆看~)

─醫療科技會不會變成醫病問題更混亂的幫兇?(ex.用先進醫材量的血糖跟在醫院測的不一樣,該相信誰)
─為什麼大家寧願相信google(但明明查到的就是很混亂的東西),不相信在你眼前的醫生、或百科全書?
─如何讓病人知道他有哪些選項→推廣「醫普(借用Gimi Wu創的詞)」知識?
─重點是把河清乾淨,讓人進來後不想出去,不是在河還又髒又臭時一直拉人下水。(河=醫護產業)
─醫護人才流動方式:大醫院→小診所→醫美
─醫療科技是不是有一點點把「人」只看成一堆數字,醫療是不是該有其他(更有溫度)的層面?
─國外醫療影集似乎成為強化病人自主意識的一種方法,因為他們會對「在醫院會發生哪些事」比較有概念。
   (這就是我很喜歡看洪浩雲醫生的醫院鬼故事的原因,我覺得有達到同樣效果)
─臺大醫院柯文哲教授正在推一個「沉默的革命」,由醫生下來做醫療爭議的整合方。
   (住院時就進行1hr的家屬訪談,甚至協助有糾紛的家屬、幫忙安排會談)
   (老實說我聽到超驚訝,經手過我媽媽家因為醫療引起的家庭紛擾,家務事是世界上最難處理的事情了啊)


 ● 站長後記 ●

雖然整體討論的氛圍都是沉重、似乎無望的,但是最後結尾我其實滿感慨也有一絲絲感動,因為方醫生說:「無論如何,醫生是個好職業」,黎組長也說:「我相信我在做改變未來世界的事情」。

有對話、就表示(各領域的)大家開始意識到這是個問題,比起沉寂無聲,這至少代表可能改變的希望吧。


▼延伸閱讀:一年至少有一萬八千名醫療過失受害者?!醫改會與媒體製造聳動標題的省思

▼想看更多站長的SNG連線?請按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