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l
【COVID-19】居家病人取得輝瑞口服藥Paxlovid、清冠一號流程

2012年12月5日

【SNG連線】工研院服務科技中心──年度成果發表(3) (2012/12/05@交通部)

第(1)篇記錄雲端醫材,第(2)篇記錄政府醫療雲藍圖,當技術慢慢到位、政府也似乎有意願發展,整個醫療雲的「產業」將可能如何互相搭配,形成生態呢?



▲由左至右:E、A、B、D、C、主持人

工研院找了目前醫療雲產業的幾種主要/潛在player,來自官方、醫院、保全、保險、資訊的大老們,一起坐下來討論這個產業的未來可能性。(這場論壇主要著重在「照護雲」的部分)

◎主持人:服科中心唐震寰主任

◎講者:A - 梁正德執行副總/保發中心
 B - 林伯峰總經理/新光保全
 C - 史欽泰教授/清大、前工研院及資策會董事長
 D - 賴金鑫主任/臺大醫院、台大健康科技中心
 E - 張鴻洋研究總監/IBM智慧生活前瞻研究中心

可能因為我是圈外人吧,總有種「聽完後不太能串起各個player的關聯」的感覺,有幾位大老的發言很精實、但有幾位大老經驗豐富可言談間我抓不太到他的點... anyway,簡記講者發言跟大家分享~


【A - 保險業】

我很驚訝的發現,會場的氛圍似乎認為「保險業」願不願意join,是照護產業能不能起來的關鍵。

簡單來說,照護業成本特高,「誰來付錢」是關鍵,現行消費者沒有購買「照護服務ex.老人送餐」的習慣是事實,所以到底讓誰來付錢?政府正在規畫的長照保險(社會保險)是一個,另外「商業保險」也可以是支付長照商品的工具。

梁副總提供了幾個保險業切入醫療雲產業的方式:
  • 融入健康管理的保單設計:「你每天量血壓、上傳血壓記錄,就讓你用比較低的保費買醫療險」,這種保單設計仔細想還可以理解,每天量血壓這種預防性醫療應該可以降低生病、保險公司出險理賠的機率。
  • 產險:「北門醫院失火」,是不是可能針對醫院設計特殊的保單與保費計算方式?
  • 投資:能否在符合法規的情況下,讓保險公司投資醫院、養生村、長期照顧產業?
另外梁副總也提到,長照保險躺在立法院遲遲動不了主要是因為各家保險公司對「長照」的定義仍然分歧;又,政府「還在思考」長照保險真的要讓社會保險做嗎?還是放手讓商業保險做就好了?


【B - 保全業】

(第一次聽到「新光保全」時我的直覺反應是:「這跟保全業是是有何干啊...」跟我有同樣疑問的話請先看這則「ihome」的新聞就會懂了。)

新光投入醫療雲的研究大概6-7年,但都只做study不敢投錢,但當天林總在演講中大聲宣誓:「我們找到切入點了!新光保全已經決定正式投入『醫療雲產業』,決定要把頭洗下去了!」但到底是什麼切入點?林總當然沒透露,倒是就這7年的study跟一些困境做了分享:

˙新光保全去日本參訪的經驗:日本的照護產業走得很快,福祉展中可以看到各種你會發出「哇」的商品ex.專屬老人的吃飯用具、輪椅不用摺疊就可以進入的小客車...,注意,都已經是「商品」了,「老人super market」也很興盛。(站長按:福樂多蔡董說這是日本進入門檻最低、也最快開始賺錢的老人產業商業模式)

養老院數量也增加的很快,但相較起來沒那麼好做,因為以前是用「社會福利」的態度在做,幾乎被吃垮,後來才改成「社會保險」,日本人在40歲以後,除了勞健保,每月也要強制交「介護醫療險」,老了就用這筆錢來支付你的長照費用,目前70-90%的輪椅租借費、養老院費用都是政府支付。(按:跟福樂多蔡董分享的概念相同)

˙在台灣,長照的需求不是有效需求:新光做過一個內部員工調查:「你願意每月花多少錢在你老了的爸媽身上?」答案有兩種,一是「他會照顧自己」,二是「$600第四台每月費用XD

但照護服務/產品的成本太高了,至少是$600的兩倍以上,一般人根本沒有那個意願掏錢買,如果政府沒有補助,長期照護的需求只是一個看的到吃不到的「無效需求」。

˙發展照護產業的問題一,醫療照護的界線,非醫院機構只能作照護、不能做醫療(否則會觸法);二,醫材本身精準度、品質問題;三,後端平台如個管師判斷是否正確,ex.監控老人血壓不小心漏看,老人之後昏厥不治要不要負責?會不會變成類醫療糾紛的「照護糾紛」?

˙跨業整合很多人以為同時有「保險+醫院+保全」的新光集團可以在醫療雲產業如魚得水,但其實因為個資法,資料不能共享,整合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容易。


【C&D - 官方、學者】

醫療雲是一個「複雜系統」,要各領域的player一起參與才可能「共創價值」。至於一些可能的機會與優勢:第一,明年會成立「醫療福利部」,把醫療跟社福資源的分配一併做考量;第二,台灣人過節送禮常買保健食品,表示已有「保健」的觀念;第三,科技走在前端,突破醫療的時間地點限制。


【E - 資訊系統業】

延續前者所述,「複雜系統」的優化、商業化、系統化一定要靠資訊,身為資訊系統提供者的IBM在醫療雲中都是在跟別人合作,做big data的分析跟應用,例如跟醫院合作:
  • 統計式診斷:只要資料量夠多,可以做精準的醫療售後服務分析資料庫,精算你的身體做風險評估,例如可以告訴你:「你動這手術,有95.13%的機率,3年內都不會有問題」。
  • 建立payment的model:一樣建立大量資料庫,確認病人與醫療支出的關聯,精算收費方式,這樣的收費模式的好處是,隨著資料庫不斷擴張,是可以隨時修正model的。
最後張總監也說,IBM每年花在自己員工的醫療相關支出是「300億台幣/40萬員工」,所以IBM自己就是user,歡迎廠商來跟他們談合作囉。


 ● 站長後記 ●

1.   論壇部分:可惜沒有電信商代表。

2.   試水溫:參加完整場活動,個人感覺是,醫療雲相關的公司貌似很多,google關鍵字「醫療雲」也會出現描繪美好願景的各種新聞,但其實大家都只是在試水溫而已,重心還放在「做研究」、「養一些相關人才」,真正投入大量資源下去的公司幾乎沒有,像IBM主要也只是前瞻研究所在做research,另外廣達、鴻海之前都有傳出消息想投資雲端醫材,但新聞傳了好幾年也沒有真的看到商品上市或後續消息。

大家的想法應該是,這個產業應該/可能會起來,但「何時」就是個大問號,所以試水溫、建立產業/player了解先,等產業真的起來後,再真的跳下去,因為已有先備知識也不會落後其他競爭者太多。圈外人站長的個人感覺囉~



▼延伸閱讀:【SNG連線】工研院服務科技中心──年度成果發表(1)
                        【SNG連線】工研院服務科技中心──年度成果發表(2)

▼想看更多站長的SNG連線?請按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