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l
【COVID-19】居家病人取得輝瑞口服藥Paxlovid、清冠一號流程

2013年1月24日

【訪談】輔具/安全照護專家──《中華行動安全照護協會》郭外天理事長-上

「每天在家照顧臥床的爸媽,現在背、肩膀、脖子都好痠啊......」如果你曾經長期照顧臥床的家人,或你本身就是護士、照顧服務員,這樣的感覺應該不陌生;但如果你懂得使用No-Lift Policy,情況可能將大不同!

中華安全行動照護協會的誕生,就是要透過No-Lift Policy來解決照顧者的工作傷害,及被照顧者的二次傷害問題;本站非常、非常榮幸的在一月中,邀請到協會的創會理事長──郭外天前輩接受訪問,為我們深入介紹安全照護的意義及應用。


當天的採訪是破紀錄的3.5小時 ,因為資訊量眾多,我把內容拆為三篇專文紀錄:

 上篇:就是本篇,聚焦在協會推廣的核心概念「No-Lift Policy
 中篇:如何將「No-Lift Policy」應用在一般民眾會碰到的「輔具、照護機構選擇」
 下篇:協會輔具展示間參訪紀實

中篇的手杖、輪椅選購知識應該是最多朋友會用到的,但各篇的概念一脈相承,篇篇都重要,建議大家照順序閱讀會比較容易吸收哦~


  細說從頭 >> 想了解什麼是No-Lift Policy,就要先了解「什麼是輔具」

一般人想到輔具時,總會聯想到助聽器、義肢、盲用白手杖......,認為那是「身心障礙人士」、「失能者」才用的到東西,但其實小至讓用餐更方便的特製餐具、幫助閱讀的放大鏡,甚至是老人出門必備的手杖,只要是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上困難的工具,都可以稱為輔具。

因此,郭理事長強調,輔具其實和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在人老化的過程中,行動、移位、如廁沐浴或多或少都會碰到困難,而這類靠「人」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應該藉助「輔具」來解決。


  切入核心 >> 從「輔具」到「No-Lift Policy」 (零抬舉照護政策)

  了解什麼是輔具後,就可以來探究「No-Lift Policy」的意義了!

  首先,就字面上來看,Lift指的是垂直移動、抬舉,No-Lift則相反,指「不能」任意徒手抬舉病人。這邊要
特別注意,並不是完全禁止照顧者移動病人喔,而是禁止照顧者「徒手」移動病人 (小編按:如果完全禁止移動,那有些病人就只能永遠臥床啦...)。另外移動時應遵守特定的原則規範(Policy),善用我們剛才介紹的「輔具」,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方式來移動病人。

  之所以會成立協會、將No-Lift Policy觀念引入台灣,是奠基於郭理事長在輔具業數十年所累積的四大觀察:

1. 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使用輔具可以讓我們花較少的力氣來進行病人照顧,例如移位機只需按下開關即可藉機械吊架移動病人;或是透過借力使力,例如移位轉盤,大幅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2. 保障照顧者/被照顧者的安全
「照顧者」在不正確的照顧方法下,其實非常容易變成「被照顧者」,根據統計,60%以上的護理人員或照顧者都有下背痛(lower back pain)、肩頸背痛,就是導因於徒手搬運病人而造成的工作傷害;而當照顧者採徒手搬運,也容易造成被照顧者摔倒、拉傷、脫臼等二度傷害。

3. 促進被照顧者的生活獨立
假如沒有輔助餐具/食器,病人就一定得靠照顧者餵食;假如沒有穿脫輔具,病人就一定得靠照顧者穿衣服、穿鞋......輔具可以讓病人盡量達成獨立生活,而不是大小事都要依賴他人完成。

4. 幫助被照顧者走出家門、進行社交活動
老人家常因「走路不方便」開始減少出門的次數,逐漸缺乏社交活動的結果將可能導致更多情緒上的問題;而輪椅、手杖等輔具可以減低老人或病人行動的負擔,讓他們更有能力及動機外出,與社會互動。


  國際趨勢 >> 歐美的No-Lift Policy發展早了台灣二十年

相較於台灣直到2011年方由協會引入No-Lift Policy的觀念,歐美等國對No-Lift Policy安全照護的概念發展早了10-20年,其發展主要可從兩個面向觀之:

1. 立法層面
自從1992年英國將No-Lift Policy納入法規後,荷蘭、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也陸續訂立詳細規範或法條,禁止任意徒手抬舉病人及違反的罰則,也將安全照護化為實際的文字規範,依照各個照護情境給予原則性指導,例如若需徒手抬舉至多只能抬 [1/3*自己的體重等;各國的No-Lift Policy立法情形可參閱International & National Safe Patient Handling Guidelines &Legislation》的彙整。

˙英國The Manual Handling Operations Regulations 1992  (分別規範機構雇主及員工雙方應盡之責)
˙澳洲Australian Nursing Federation Policy-NO LIFTING  (明訂照護環境、風險控管、教育訓練等細則) 
˙美國Patient Handling and Movement Assessments  (裡面也有各種照顧者的職業傷害統計數據)

2. 觀念層面
郭理事長強調:「觀念是行為的指標」,相比於國外已進展至立法層次,在協會推廣前,國內學界、產業界對No-Lift Policy的觀念還很模糊;張特助也補充,因輔具產業日新月異,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醫生、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可能無法對能使用的輔具有全盤的了解,這是很可惜的,這是產業界與醫護人員可以共同努力、互相配合之處,讓輔具更符合第一線醫護現場所需。

另外,養護機構的管理者,往往認為「有做扶手、有無障礙設施就是安全照護」,而忽略了應就整體環境進行風險評估,再來才是進行設施改造,最後執行端的照顧者技巧及持續的教育訓練也是不可或缺的;這才是完整的No-Lift Policy意涵。


  延伸觀念 >> 預防勝於治療,重視老人防跌!

No-Lift Policy關注的是病後安全照護,但如果能在健康時就注重防跌,預防的成效絕對是大於病後治療的。

「老人防跌」WHO關注的全球議題,根據《WHO-Falls Prevention in Older Age》調查,70歲老人約42%曾跌倒過,而每次老人跌倒的成本高達美金3611元!這是因為高齡者多具跌倒因子(睡眠不佳、服用慢性病藥物造成昏睡、功能退化走路不穩等),而跌倒後常因骨質疏鬆、肌肉萎縮導致骨折,「一跌倒就爬不起來了」;此時將增加國家整體醫療支出,兒女也可能必須放棄工作回家照顧,造成公司的人才流失,且須再次花費培育新人的成本。(小編按:所以老人一跌倒,對個人、家庭、公司、國家都是一種損失啊......)


那老人到底該怎麼「防跌」呢?除了參考衛生署《保命防跌寶典》外,郭理事長打了個比方:「骨頭是鋼筋,肌肉是水泥,如果只有鋼筋就容易斷裂,所以要善加鍛鍊自己的水泥 (肌肉)。」協會在推廣的「防跌操」就是一種方式;藉由訓練腹部、下背部等核心肌群及腿部肌肉,加強肌肉耐力來應變跌倒的情況
上圖張特助示範的就是旁側肌肉伸展,每個動作停兩秒,就可以達到訓練肌肉的效果;如果想看更多防跌操的示範,可以參考協會的網頁youtube上的影片



雖然跟歐美相比,台灣的No-Lift Policy才剛起步,但其實我們已經是亞洲第一個引入這個觀念的國家了!郭理事長也提到,協會推動No-Lift Policy「沒有任何人阻擋」「大家都認同這是重要的觀念」;在成立短短一年多中,協會也已進行社區、校園巡迴、手冊出版、影片拍攝等推廣,還有!連理事長這樣的大前輩,都願意接受我的訪問邀請......深深感受到協會是傾盡心力地讓更多台灣人了解安全照護的重要性。

特別感謝:郭理事長說以上這些內容他在各個場合演講都講過上千遍了(XD),但過程中還是非常有耐心的為我解說、舉各種實例,「要把你教育好,這樣你才能當我們的種子,傳播正確的觀念給更多人」郭董這段話真是很感人啊;經營公司之餘不忘回饋社會的企業家最是難得,獻上敬意與謝意!

註:雖然寫了感謝,但這只是專訪文的【上篇】喔,請按下方連結繼續收看【中篇】囉:D



  ▼繼續收看:【訪談】輔具/安全照護專家──中華行動安全照護協會-中  (安全照護在選照護機構/輪椅/手杖的應用!)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安全照護課程  (協會與輔大進修部102年合開的課程,講授安全照護、傷害預防、銀髮族常見疾病等)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