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l
【COVID-19】居家病人取得輝瑞口服藥Paxlovid、清冠一號流程

2013年4月9日

【SNG連線】當語言治療師 遇見 舞蹈治療師:Lesson II (2013/04/09)

註:如果不記得什麼是「舞蹈治療」,先複習一下Lesson 1的記錄文,或看這篇非醫療治療法專文喔~

小編今晚又到板橋花媽的店參加程芝鳳老師的《舞蹈治療工作坊》囉!拜下雨之賜,這次參與的人數大概是上次的1/2,也因此因禍得福有機會玩到更不一樣的舞蹈治療方式,大家也延續第一堂的「身體界線/距離」概念,做了更深入的應用跟討論。


【一、身體地圖】

首先,老師請花媽喬來了八大張白紙〈不得不說花媽廢物利用的工夫超強,因為沒有全白的紙可以用,花媽翻遍倉庫找到了可拆解的紙箱、紙袋還有舊壁紙來代替!〉,並放起柔和音樂,請大家「用最舒適的姿勢」躺在紙上,並且「感受自己的身體」。

正當大家都舒服的快睡著時......老師請大家兩兩組一組,幫對方在紙上描下這個姿勢的身體輪廓,就跟命案現場用粉筆畫下被害者身體一樣。接著,利用符號、圖像或文字畫下自己身體該部位的感受,完成一幅自己的「身體地圖」。



▲在紙上畫出自己的身體地圖,並試著解說給其他人聽。

1.雲朵、橋、蜘蛛、燈泡、音符、愛心、平衡木、手銬、溫泉、崎嶇山路、柵欄圍籬......
真是什麼東西都出現了啊!有人在大腦畫了燈泡表示當時曾經靈光一閃想到一個idea,也有人在大腦畫了蜘蛛網表達當下的心情紛亂、千頭萬緒;有人的雲朵表示想飛上天的好心情,也有人的雲朵卻伴隨傾盆大雨,是抑鬱的象徵;有人的後背有橋代表懸空之感,也有人的身體四周出現柵欄圍籬,表示身體的緊繃。

TIP>>發現了嗎?用「畫」的表達心情或狀態,有時會比「說」的容易、甚至更具體;與其讓孩子用說的表示「身體這裡緊緊的」,直接用畫的呈現其實更直接明白。許多亞斯或自閉症的孩子,可以引導他們用這樣畫的方式,把無法說明白的事情表達出來。


2.圖畫出現的位置:上/下半身、身體內/
當大家各自解說作品時,意外發現許多夥伴下半身都是沒有任何圖示的,相較於上半身,對下半身比較無感。另外,除了身體內的感受,也有不少身體地圖的身體外也出現了圖像,例如因為氣溫、體熱而感到的溫度變化、因為怕碰到描繪者身體而產生的緊繃狀態等。

TIP>>其實平常忙碌的生活下,我們很少能感受到自己的身體狀態,靜下心躺下後,緊繃、痠痛的感覺就一一出來了,也比較能意識到自己的呼吸氣息。


3.身體地圖的功用?!
老師解釋,利用這個地圖,可以了解「如何幫助自己/他人」,像是看到某位夥伴畫了腰間疼,夥伴的女兒馬上就過去幫忙按摩了XD自己也是,可以利用睡覺前的時間做這個活動,讓自己了解現在的身體狀態,有意識的幫助自己放鬆。



【二、肢體指令遊戲】

中場休息吃了一大堆語言治療師阿祥帶來的好吃餅乾後,開始第二階段的遊戲,老師放音樂讓我們隨意舞動,但是!在聽到老師的拍手聲時,必須立即停下,按照老師的指示跟最近的人完成肢體的接觸,指示會是「肩膀碰肩膀」之類的任務。

▲上面兩張圖借用花媽拍的照片,左上是四個人的組合、右上是屁股碰肩膀的任務。

1.總共分六關
一開始的指令最間單,需求人數兩人,肢體部位也很單純,老師云:「大家的動作都很像嘛~」,但接下來難度就越來越高了,開始出現需要三個人的「額頭+耳朵+背」,甚至四個人的「肚子+大腿++肩膀」,簡直就是要人仰馬翻了......也開始出現越來越多不一樣的動作。

TIP>>對孩子的族群來說,分關卡、破關的概念會增加他們的參與動機;另外老師提示「動作好像都一樣」也會刺激大家「有沒有有趣、跟別人不一樣的動作可以做」,對於亞斯或自閉的孩子的創意訓練是很有幫助的。


2.肢體指令遊戲的功用?!
遊戲很注重「拍手後就要停止」這個環節〈老師說平常他會用鈴鼓〉,這其實也是利用遊戲的方式,訓練亞斯或自閉孩子缺乏的身體控制能力;另外,在遊戲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小圈圈,固定的人跟固定的人合作,這時,老師會在舞動時間刻意衝破他們的小圈圈,讓他們必須要跟其他人接觸。對內訓練身體自我控制,對外增加與不同人的接觸機會,是這個遊戲希望能達到的功效。



【三、回家作業】

大家一開始都不承認自己有乖乖做作業XD 也讓討論的時間壓縮不少。上次的回家作業是讓大家回去思考課程中可以應用或延伸的概念,大部分的夥伴都是以大泡泡/中泡泡/小泡泡的身體界線概念延伸。

1.從語言治療來看舞蹈治療
語言治療師阿祥提出一個想法:先做動作→自己說出、形容自己的動作→形容他人的動作,利用這個方式把自己的狀態表達出來;大家發現其實這個想法跟今天的身體地圖是很相似的,而且「畫畫」比起「說話」來的容易的多,也可以更具體的表達。

這個部分老師分享了一個舞蹈治療上的方法authentic movement真實動作,就是類似的玩法,兩兩一組,分別擔任Mover做動作者」observer觀察者」,把Mover的眼睛矇上,observer觀察他的動作五分鐘,只能觀察不能影響他,除非在對方快撞牆或跌倒時出手幫忙。觀察結束後,observer要利用I see, I feel, I i magine三階段,分別分享他看到的動作、他從動作中感覺到什麼、以及想像中這個動作是......

註:這邊老師也補充一點,舞蹈治療其實是跟著心理學發展走的,這個方是就是心理學的其中一個支派衍生的。


2.從語言治療來看舞蹈治療Part 2
另外,也有一位語言治療師夥伴提出,從大中小泡泡讓他聯想到,可以利用聲音的快慢、高低來進行語言治療,加強患者對聲音的分辨跟敏銳度。

這邊站長一定要說一下了,看到這邊其實滿感動的,站長爸做語言治療也一年多了,雖然老師們上課時也是態度很好很有耐心,永遠上課的方式都是一樣的,成語接龍啦、看圖說故事啦這些,看到有語言治療師會利用下班後的時間,明明已經很累了還一起來參與這樣的活動,來精進自己語言治療上的想法跟方式,真的是很想跟他們都說一聲:太感謝了,有你們這樣的治療師真好。


3.中風病人的身體界線
最後站長也分享了準備的回家作業,分享了我在我爸爸剛生病時所覺察到的身體界線變化。在我爸剛中風,剛失去語言能力跟半邊肢體行動能力時,我們旁人都會很想去幫我爸,不管是移動也好、餵他吃飯也好,但可能能是我爸當下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中風,又或是還不願意接受這件事,當時,只要有人接近他,我爸就會開始亂吼。

這在我的記憶中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我爸是那種平常看老莊、打太極拳、說話心平氣和的那種人,當時簡直就快嚇死我了,後來想想,其實當下他還不知道自己得了失語症,應該沒有感覺到自己發出的是吼叫,而以為自己是正在說話吧。

總之,當時有發現爸中風後身體界線、距離變的非常小,為了跟爸順利溝通〈當時人在越南,要跟我爸解釋要搭國際SOS飛機回台灣就診的事情......很複雜哪這是後話了〉,我爸坐在床上時,我就坐床尾,先把距離拉開,然後慢慢的用語言跟肢體說明想要溝通的事情。雖然還是滿困難的,但至少比起接收吼叫來的好的多。

所以身體界線概念不只應用在亞斯跟自閉的孩子上,在「初得病」的一些病人身上也是適用的。



【四、一些觀察】
  • 舞蹈治療師要具備「靈活」的技能:首先,在當日課程內容選擇上,依照人數現場臨機應變該上什麼〈像這次因為人數少,就可以玩需要大一點空間的身體地圖〉;另外,在活動過程中,老師也會不斷觀察學員,有沒有人落單、有沒有人只跟固定的人互動,然後利用話語或動作,在遊戲中破解這些問題。
  • 表達方式的重要:花媽有提到,這些遊戲看似簡單,但帶起來一定是很難的,像他就很難想像怎麼讓大批孩子願意跟著一起動作,老師這邊分享了一個例子,遊戲中如果要求:「不要撞別人!」其實沒什麼效果;但如果說:「你們現在都是車子喔,如果撞到的話......哇那你們不就出車禍了!!!」後者絕對比前者有效。這就是治療師經驗累積出來的吧!
  • 順便宣傳:花媽分享了一個下週三(4/17)晚上在台大的失智症講座,《你忘了我,但我永遠記得你》的作者來台灣的公開演講,現場有口譯,也會有失智症協會瑞智學堂聯誼會會長擔任與談人,站長也會去聽,想報名的請按我~



 ● 站長後記 ●

參加今晚的工作坊時,其實處於身體很緊繃的狀態,站長畫的身體地圖盡是些柵欄、蜘蛛、手銬這種黑暗的東西......但最後結束時,的確有感受到身體鬆開了一點。這種在過程中,意識到心裡跟身體的確有放鬆到的感覺真好。

其實最後大家也討論到,這樣的舞蹈工作坊是否能持續延續下去,包括無償來上課的程老師、提供場地的花媽都是持正面態度的,那......就讓我們繼續期待Lesson 3囉:D


      ▼延伸閱讀:舞蹈治療工作Lesson I (2013/03/12)
                         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柏格 (場地提供者花媽的活力社群經營!)
                         阿祥語言志聊室 (活動主辦人語言治療師阿祥的粉絲團,推用心經營!)

      ▼想看更多站長的SNG連線?請按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