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l
【COVID-19】居家病人取得輝瑞口服藥Paxlovid、清冠一號流程

2014年8月29日

【簡報】2014/08/30 癌後人生講座@台中中國醫藥大學

人生第一次去中部做分享!也是第一次直接面對病友族群......老實說好緊張啊,比起社工師、醫護人員等,病友們有時反而是病後資訊掌握度最高的,口耳相傳、資訊共享之下,頗害怕這次的分享沒有讓大家聽到新資訊,事前也跟主辦人台中署立醫院的廖醫師求救惡補了一些癌症資訊(感謝醫師救火)。

這次的分享主題,是癌後的社會資源運用,在各項資源介紹時盡量也帶到一些癌友通例處理:




透過這次分享,希望可以讓大家初步理解:

  • 癌友/病友常見的八項社會資源
  • 台灣長照資源現況困境 & 經濟狀況不好的人如何使用長照資源
  • 身心障礙 PK 重大傷病卡的差異
  • 勞保給付、馬上關懷、學產基金的概要簡介
  • 有哪些政府架設的網站可以協助找尋癌後社會資源

另外,為了幫助未來的分享能把概念講得更清楚,我設計了一份回饋問卷,希望今天台下的各位聽眾朋友可以幫我填寫,讓演講菜鳥站長以後分享時能更知道如何改進。先大力感謝各位給予批評指教了(跪)!

雖然很緊張,還是希望這次的分享多少讓大家有些收穫,能從資源需求者,也變成資訊供給者,把重要的社會資源分享給身邊更多需要的朋友;有任何病後資訊想討論、想糾正今天演講內容的錯誤,都歡迎用emailFB交流囉!



站外連結穀雨健康癌後指南  (這是這場座談主辦人Jim Liao醫師創立的社會企業,專門服務癌症病友)


2014年8月24日

病後人生接受冰桶挑戰:《24小時了解漸凍人》任務!

站長被點名了。

謝謝呼叫政府創辦人謝一平指定,根據遊戲規則,我只有24hr來完成冰桶挑戰;實在不喜歡上鏡頭、也沒有想潑自己冰水,轉念一想,就用這24hr來做一場我一直很想做的實驗吧:《用24小時了解漸凍人》

這個名字有點白話(?)的實驗,其實是想解決我一直掛在心上的問題:

醫師說爸爸的血塊已經超過30公分、很緊急,要我明天早上決定要不要簽手術同意書......
但是我半小時前才知道爸爸中風,連中風是什麼都一知半解,只有24小時是要我怎麼決定?

跟冰桶挑戰一樣,病人家庭很多時候被迫要在24小時內,快速、具體的理解一種疾病;除了Google大神外,究竟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哪些工具可以查詢?──我希望藉由這次的實驗,發展一套有效率、能幫病人快速理解疾病的教戰守則,當你跨入病後人生,成為病人的第一天,可以快速了解:接下來你將會變什麼樣子、可以如何面對。

▲《用24小時,了解你得的是什麼病》教戰守則!

以下,就是我在這24小時中,利用上面這套教戰守則所了解的「漸凍人是什麼」。全文分成以下幾部分:

  • 外觀行為:當我的家人變成漸凍人,他,會變成什麼樣子?
  • 醫療用藥:科技與醫療,有哪些治療法、藥品能挽救我的家人?
  • 長期照顧:面對這樣的家人,我,該怎麼照顧他?
  • 社會資源:政府與民間,有提供哪些福利、資源讓漸凍人家庭使用?

(只用24小時怕忙中有錯,如果大家看到下文有錯誤、有爭議、想補充,都歡迎直接留言指正!)



  外觀行為 >> 當我的家人變成漸凍人,他,會變成什麼樣子?

我自己長腫瘤的時候,第一句問醫生的話是:「最糟情況是什麼?」──了解自己接下來要面臨的最糟處境,做好心理準備,我覺得是殘忍、卻必要的。在漸凍人身上,死亡前最後病人的容貌,具體的說,你將會經歷:

  • 概況:全身無法動彈,可能只剩眼球可以轉動。像這樣
  • 四肢:手腳逐漸萎縮的過程中,手腳會變軟而無力,需依賴別人幫你移動身體。像這樣
  • 溝通:你的發音會逐漸不清楚,不自主流口水,最後無法言語,靠輔具溝通。像這樣這樣
  • 呼吸:你會需要氣切、使用呼吸器維生,最後可能因呼吸衰竭過世。像這樣這樣
  • 進食:因為吞嚥功能退化,你的食物會被打成泥,靠人餵或用鼻胃管、胃造口進食。像這樣
  • 意識:相較於你被冰凍封印住的身體,你的意識卻會是非常清楚的;你聽得懂周遭的話語、能有自己的想法,你會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目前的失能狀態。像這樣

如果想了解更多也得了漸凍症的病人,他們有哪些症狀、發病歷程,建議大家到《Patients Like Me》這個網站,裡面目前有6764位漸凍人的罹病檔案可以參考。


▲在PLM的網站上可以看到其他6764位漸凍人的症狀、嚴重程度、相關處置。
(圖片來源:Patients Like Me


從上述的各種症狀,你會發現「萎縮」幾乎是漸凍症的關鍵詞。至於為什麼會萎縮?目前沒有定論,學術上的資料大家可以參考UpToDate上這篇這篇論文,如果跟站長一樣英文不好,大力推荐大家可以看漸凍人協會做的這支這支影片

大概念是:傳輸運動指令的運動神經,它們之間的傳導物質麩胺酸代謝出了問題,導致過多麩胺酸堆積,產生毒性,造成運動神經損傷、運動神經元萎縮──當四肢的運動神經元萎縮,就無法行動;當顏面、舌頭的肌肉萎縮,就無法言語;當呼吸肌萎縮,就可能會呼吸衰竭了。

【TIP】
更多漸凍症的病徵與成因,大家可以用漸凍症的全名「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或英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查詢。(以免你用漸凍人三個字只Google的到金城武、謝金燕的冰桶挑戰影片......)


  醫療用藥 >> 目前有哪些治療法、藥品能挽救我的家人?

必須無奈地承認:漸凍症是無法痊癒的。

(1) 藥物治療

衛福部食藥署目前唯一核准來治療漸凍症的藥品是「rilutek」(中文稱瑞利德),它可以抑制前面提到,代謝出狀況、產生毒性的麩胺酸;言下之意,它只能延長病患的生命、減緩神經元的萎縮,無法治癒漸凍症。


▲可取得rilutek健保給付的條件。
(資料來源:健保支付標準

rilutek其實頗貴的,健保價是$166/顆,好消息是:如果符合上述健保給付資格,加上漸凍症屬於重大傷病,可以免除部分負擔,漸凍症患者目前服用rilutek是不用花一毛錢的。(編按:這部分歡迎藥師背景的朋友幫忙double check)


(2) 呼吸照護

除了用藥延緩生命凋零,隨著呼吸功能退化,當定期肺功能檢查的數值<50%,就可以考慮開始用非侵入式呼吸器Bipap,一天需配戴8hr以上;如果依然感覺呼吸困難,可能就得考慮使用侵入式呼吸器,採用氣切;兩者的差異與介紹可以參考漸凍人協會拍的這支這支影片

 
▲左邊是非侵入式呼吸器Bipap,右邊是侵入式的氣切管。
(圖片來源:Wise Geek / 新立護理之家


(3) 吞嚥進食照護

除了呼吸功能退化,漸凍人幾乎都會面臨咽喉肌萎縮退化,這讓吞嚥、吃飯變成一件困難,容易嗆到/咳到的事。要讓病人安全的吃飯,除了盡量避免流質、固體的食物,建議可以在食物加入食物增稠劑;若吞嚥退化得更嚴重,即可開始考量用鼻胃管或用胃造廔口餵食,如何做兩者的抉擇及照護方式請參考協會拍的這支這支影片。(大推後者,超級具體!)

▲左邊是安裝鼻胃管,右邊是用手術置入胃造廔口。
(圖片來源:PeoPo / 管灌人blog

訪問了語言治療師,不論是用哪一個方法,對病人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因為,這意味你不再能吃一般食物,不論是磨碎的食物泥或營養素,與美食、各種味道分道揚鑣都是漸凍人必須習慣與克服的。

【註】其實不是所有吞嚥障礙發生後,就只能把食物磨泥或增稠(畢竟改變食物原本的樣子,比較會影響到生活品質)。所以!在走到這一步之前,語言治療師還有許多小撇步可以使用,例如用健口操延緩吞嚥功能退化、或調整進食姿勢等;建議漸凍病友在發生吞嚥困難後,找語言治療師評估,治療師會再依病況給個人化的建議。(以上感謝台灣聽語學會陳貞佑治療師來信補充)


  長期照顧 >> 面對這樣的家人,我,該怎麼照顧他?

艱困的二選一:留家中自行照顧 or 送去養護機構?決定很難,但不論哪一種都有一些資源跟資訊可以參考:

(1) 留在家中

如果想多找一位幫手,可以參考站長寫過的外籍看護申請教學本國看護介紹;漸凍人協會也非常貼心的製作了各種照護教學懶人包:共13集《漸凍人照護示範影片集》和5本《漸凍人復健照護衛教手冊》(進入頁面後,分類選「刊物」才會顯示,針對進入安寧緩和醫療的病人,安寧照顧基金會也寫了一本《漸凍人的安寧緩和醫療專業人員手冊

以上三項資源我約略翻過,都是很有誠意、殺手級的整合手冊,非常、非常建議將漸凍人留在家中自己照顧的朋友參考。


(2) 送去機構

除了可以從衛福部的《一般護理之家評鑑結果名單》、《老人福利機構名冊》選擇合法的護理之家、養護機構入住,目前台灣北、中、南共有四家醫院有設立「漸凍人病房」:

  • 新北永和復康醫院:1999年成立,病房環境請看官網介紹
  • 台北聯合忠孝院區 - 祈翔病房:2006年成立,共39個床位,病房環境請看官網介紹這支影片
  • 台南醫院 - 漸凍人之家:2011年成立,共10個床位,入住條件請看官網介紹
  • 台中醫院 - 曙光照護中心:2012年成立,共20個床位,病房環境請看官網介紹

感謝漸凍病友信邦的補充,後三者都是醫院附設的急性病房,病友有狀況、需住院時,能提供「對漸凍症比較了解的團隊」來治療病患,症狀解除後病友即返家休養。真正能較長期收容漸凍病患的機構是:

  • 台中德水園 - 運動神經元病友之家:2013年成立,共8床,病房環境請看官網介紹這篇報導。(特別注意,這個機構是專門提供漸凍人「氣切前」的中途照顧)
  • 台中醫院護理之家 - 漸凍人長期照護床:2014年成立,共4床,病房介紹請看這篇報導

急性病房 + 長照機構加起來100床上下,大概是台灣總漸凍人數的1/15(小編好奇問:這樣的容納量,目前夠嗎?);但有絕對比沒有好,因為漸凍人的照顧與一般失能病人差異是很大的,例如:一般使用呼吸器的病人是為了把氧氣灌入,但漸凍人的呼吸照護則是以降低二氧化碳濃度為目標,又例如漸凍人病房/機構會配置溝通用的輔具等。


  社會資源 >> 政府與民間,有提供哪些福利、資源讓漸凍人家庭使用?

首先,《病人的五大基本保障、《三大政府/民間補助漸凍人的病況幾乎都符合申請資格,尤其重大傷病卡可以協助減免醫藥費、身心障礙資格則提供更多項目的補助,幫助都很大。除此之外:

(1) 輔具的「用電」也有補助 (法源)

不論是移位行動用輔具、溝通輔具,漸凍人可以透過這三個體系來申請輔具補助;另外,像呼吸器這類的輔具耗電量極大,電費也是好大的負擔,因此政府也有補助名字很長的居家身心障礙者維生器材及必要生活輔具用電優惠》,在這些度數內,漸凍人可以用非營業用第一段單價$2.1/度來支付電費。(編按:以呼吸器來說,一年約可省$2000↑)

▲漸凍症病人較常使用的輔具,其用電分別可以有的優惠度數。
(資料來源:衛福部

(2) 隱藏版福利:到府吞嚥&語言復健(重要!)

說是隱藏版,因為是我從認識的語言治療師朋友打聽到的消息,但很神祕地Google上幾乎找不到相關資訊......許多漸凍病患會有「語言復健」的需求,包括溝通訓練、吞嚥練習等,但衝突地是,漸凍人大都不方便行動,要動身到復健診所、醫院復健室都是很困難的。

因此,台灣聽語學會101年起就與台北市衛生局合作,推出《居家照護語言治療訪視計劃》,你不能來復健,就讓治療師去你家幫你復健吧

  • 申請限制:戶籍在台北市、經評估外出能力受限的漸凍人,可跟台北市長照管理中心申請。
  • 服務方式:一年補助6~12次的到府復健,每次50min。
  • 收費:$1000/次,但是政府會補助50%;如果是中低收入戶只需要付$120、低收入戶免付費。

那,如果不是天龍國台北人,就沒法申請了嗎?hmm…...還是有辦法的。一樣很神祕,網路幾乎沒有資訊,但漸凍人協會其實也有跟聽語學會合作《見動支持服務》,一年讓病友申請3次的語言治療師到府;而且!除了語言治療,也有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呼吸治療到府服務;有需求請直接跟協會聯絡吧。(愛心叮嚀:不過這跟上述北市長照中心的到府服務只能2選1喔~)


(3) 除了漸凍人資源,也可以參考罕病資源

漸凍人屬於衛生署公告的罕見疾病,所以除了用「漸凍症」去Google、找資源外,也可以用「罕見疾病」為關鍵字查詢;例如罕病基金會做的這五本《罕見疾病資源手冊》,綜合整理了社會資源、就學資源、健康/長期照護、心理支持,誠摯推荐。


(4) 保費付了這麼久,是時候跟保險公司申請理賠了

如果過去有幫自己買過商業保險,記得把各份保單攤開來檢查:最簡單的方式是直接詢問業務是否有可理賠項目,如果想double check,可以參考《病後理賠注意事項》。另,以下幾種險種通常都是有理賠漸凍症的:

  • 長期照護險:大多是規定「日常生活基本能力6項中失能2-3項」即符合理賠資格。
  • 特定傷病照護險:會先理賠一次 + 每半年再幾付照護金 + 豁免保費
  • 壽險、意外險:可以檢視理賠給付條件的「殘廢等級定義」,確認自己的病況是否符合。


(5) 用柔軟一點的方式,了解自己的疾病、我將變成什麼樣子

我一直都認為「讓病人『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是生病後最艱難、最艱難的部分;而有時,用柔軟一點的方式,看一些疾病相關的藝術作品,或許是很有幫助的:


▲由左而右:舞台劇《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電影《霍金傳》、電影《潛水鐘與蝴蝶》。



呼。霹靂啪啦寫了一長篇,盡力濃縮了病後人生全站的現有內容、搭配漸凍人的特殊資源,希望可以讓大家快速地對「漸凍後的人生」有一個概觀了解,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握拳)

老實說,寫的時幾度覺得殘忍,看著youtube上的病友紀錄片,只是做一個資料彙整者的我,止不住地好幾次掉淚──我幾乎不忍猜想,真正的病友查自己的病症、看到自己未來可能的樣貌時,又會是什麼樣的感受。

無法分擔心靈上的痛苦,僅以這篇文章獻給所有正為漸凍症辛苦著的朋友

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你們一些實質的、資源上的幫助;也希望《用24小時,了解你的疾病》教戰守則,能同時幫助到漸凍人外、各種疾病的病友,更了解自己的疾病,讓資訊撫平對未知的恐懼。一起加油。

~2014/08/25 病後人生 Ice Bucket Challenge



▼本文感謝:Florance Ma醫師、張引碩醫師、蔡詠億藥師、張擇祥治療師、王雪珮治療師、三商美邦德明、
                        陳貞佑治療師、富邦Norvia、安全行動照護協會Jill、漸凍病友吳信邦、朋友漢文、YKL的包容
                               (謝謝各位貢獻專業,提供病後人生相關資料!)  (跪謝)

▼延伸閱讀:【自費】藥物給付查詢圖文教學  (DIY查詢自己服用的藥物是否符合健保給付)
                        【心情】家人可以如何協助病人面對疾病? / 家人又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

▼站外連結:漸凍人協會──漸凍症 vs 肌肉萎縮症/小腦萎縮症/植物人的比較
                        漸凍人自體脂肪幹細胞臨床試驗計畫審查進展  (介紹漸凍人相關的臨床試驗)
                        國際厚生園區──漸凍人眨眼看世界  (推!這個網站有頗完整的疾病成因、治療方法、照護模式的介紹)
                        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漸凍人協會介紹
                        漸凍病人/家屬心得文1心得文2心得文3心得文4生活週記




2014年8月22日

【簡報】2014/08/23 語言治療師討論會:台灣長期照護現況與趨勢 暨 個案討論

自從老爹中風、失語症後,「語言治療師」成為足以影響他每週生活的角色(OS:尤其是當週出的語言復健作業太難的時候......);感謝熱血治療師阿祥的牽線,這次有機會深入治療師們的定期聚會,分享自己的長照小觀察,也來聽聽語言治療領域的新動態。
這次分享的主題除了病人照顧模式的選擇外,新增了《長照保險》的單元;雖然因為時間限制,預計只能用3min介紹最大的變革,但我還是把比較完整的簡報放在下面檔案中,供想了解的各位下載:


透過這次分享,希望可以讓大家初步理解:

  • 一般民眾可以有的長照模式選擇
  • 政府面對這些模式的態度、民眾面對這些模式的困境
  • 長照保險是什麼,可能對目前的長照體系有什麼影響
  • 長照保險的主要爭議點 (現場沒時間講,請直接看簡報)

雖然與吞嚥、語言治療不直接相關,但希望從更大的構面,讓語言治療師們了解病人角度看到的長照體系是什麼樣子;有任何長照相關的議題想一起討論,都歡迎再用emailFB交流囉!



延伸閱讀【SNG連線】衛福部《長照保險法草案》溝通座談會 (2014/05/12)


2014年8月11日

【評測】國發會《e管家Plus》── 台灣第一個跨縣市整合補助查詢APP (下)


「如果政府資料是白雪公主,那,這支APP大概就像童話中的王子,

    吻醒了散亂在各單位網站深處沉睡的資料們。」
~《e管家Plus》

上篇中,我們已經看過浪漫實用的《e管家Plus》的使用方法,但,這樣就夠了嗎?怎麼樣可以讓這支APP更好用?本篇將分兩個部分,邀請大家共同思考:

  • 特色分析:這支APP難做在哪裡?目前它如何克服這些困難?
  • 站長建議:還有更好的克服方式嗎?還有哪些可努力的方向?還可以有哪些延伸功能?


  特色分析 >>  跨單位整合、資料格式統一、介面設計

其實,「補助查詢系統」的概念並不新,台北市政府的《台北來福》、新北市政府的《福利補助自己查》、g0v去年的專案《福利請聽》都是類似的網站;來看看《e管家Plus》與這些網站有哪些差異、有哪些特色點:

Part I - 跨單位資料整合

如大家所知,我們可以享有的補助會來自不同部會,各種補助資訊也因此順理成章(?)的被分散在各部會的網站。舉個例子,以我比較熟悉的病人補助/給付,至少就分屬在五個不同體系、八個不同網站上:


▲同樣是病人可以使用的資源:身心障礙、勞保傷病/失能給付、長期照顧、重大傷病、榮民就醫,
目前分屬五個不同體系,共有八個網站分別介紹這些福利或給付。

試想,病人家庭要照顧病患、要申請理賠、要做醫療決定、要討論出院後的處置......最缺乏的,就是時間;而資訊的散亂造成兩個結果,讓我們找起補助資料耗時費力,要不,就是根本沒有心力找尋──「資料整合」、「單一平台」是我認為補助資料最關鍵必須被解決的問題

這邊我想特別指出一點,所謂的資料整合,其實又有不同層次:

  • 橫向整合:同一層級不同單位的整合。( Ex.社會局-衛生局-教育局 )
  • 縱向整合:中央到地方,不同層級的整合。( Ex.衛福部-社會局-鄉公所 )
  • 民間整合:除了政府資源,也納入民間資源整合。( Ex.政府-腦中風病友協會-行天宮基金會 )

縣市主導的整合網站,《台北來福》、《福利補助自己查》著力於橫向整合,而《e管家Plus》是直接隸屬行政院的國發會出來主導,所以除了橫向整合,也進階到縱向整合;而截至筆者寫這篇文章時,很可惜的,我還沒有看到著手進行民間整合的單位或科技應用。

為什麼?這或許就牽涉到下一個部分,資料格式的問題。


Part II - 資料格式統一化

做補助整合最痛苦的大概就是格式統一了;雪上加霜地是,當整合度越高、格式統一化的難度也會越高

這還滿好想像的,每個單位、每個補助的承辦人不同,敘述補助的「方式」、「欄位」也不同,當你要整合越多單位,你會發現你有越多種格式必須去做統一;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大家會對整合民間資料卻步的原因,格式真的太亂、太亂、太亂了。

一樣舉個例子比較好懂,以身心障礙者入住養護機構的《住宿式照顧費用補助》為例,北、中、南、東各找一個縣市的資訊來看,你會很驚訝地發現:


  • 名稱不同:雖然是同樣的補助,但在各縣市用的名稱就有差異:(屏)日間照顧及住宿式照顧補助(宜/桃/雲)身心障礙者日間照顧及住宿式照顧費用補助。順帶一提,以前者來說,很可能就會造成無身障資格的民眾仔細看了良久,才發現自己不符資格的情況。
  • 欄位不同:欄位最多的是桃園縣,洽辦單位、服務對象、應備文件、附件都有詳列;宜蘭縣相對來說較簡單,只有承辦單位、申請對象、應備文件;雲林縣又更精簡,只有應備文件;最懶惰的則是屏東縣,網站上沒有任何說明欄位,所有規定需要自己下載文件來看。

試想,要把「長得這麼不一樣」的補助說明,變成APP中整齊劃一的說明格式、拆解好的申請流程、應備文件check box list,這會是多大的工程哪!而且別忘了,這個例子只是單一補助,台灣有五都十二縣,所以僅僅一個補助,就要跑十七次的格式統一......(昏)

這麼大一個工程怎麼進行?站長私下詢問負責執行的聯經數位團隊,他們其實也是用最土法煉鋼的方法,到各縣市的網站去copy&paste,把凌亂的文字歸到APP的格式,耗費多位人力、歷經數個月才完成。不禁想問,這樣一個國發會主導的案子,是否可能有更有效率的整合方式?是否可能以更高的層級讓縣市政府主動提供?更遠的來說,各縣市的資源網站,是不是也應該進行整體的統一化或整併?


PART III - 延伸應用

目前APP的登入方式有「FB」跟「我的E政府」兩種,後者,或許隱藏了各種延伸應用的可能。

根據我的試用,我的E政府的帳號目前其實沒有什麼實際功能,雖然在E政府網站可以進行水電費繳納服務,但就算沒有帳號依然可以使用。想像中,未來這些功能如果能綁定E政府帳號,每次登入直接可以跳出我常用的服務、每次申辦服務資料不需要重新填寫、系統會自動記憶......相關的延伸應用其實可以很廣。

這種「市民帳號」的概念其實也不新,也很多單位在做,但again,政府如何從更高的角度來做是值得思考的,否則未來我們可能會發現,台北市民登入市府有一個市民帳號、登入衛福部等其他政府網站又有一個國民帳號......各機關單位的服務將再次被截斷分散。

不過,這就不是這支APP目前能解決的問題了。


  站長建議 >>  一起來hackpad給建言吧!

整體來說,我認為這支APP已是誠意之作,但產品要更好,雞蛋裡挑骨頭不能少。我開了一個hackpad來紀錄自己、也蒐集大家對這支APP的建議與回饋;任何人都可以直接編輯,這份文件我也會直接傳給聯經數位的開發團隊,會盡量確保大家的建議開發者會直接看到:(如果你沒有使用過hackpad,請參考這篇教學文


▲歡迎大家一起到這份hackpad編修你的建議與回饋。

以下也先把目前已詢問到、我個人主要的建議條列如下,小bug就不列了,只寫大方向:
  • 條件細緻化:目前很多篩選條件是粗略的,例如(中)低收入戶被歸為同一個條件,但其實很多補助只有低收入戶可以申請,中低收入戶就不能申請了──條件不夠細緻化,可能導致篩選結果筆數很多、但真正符合申請資格的筆數很少,讓這支APP的查詢效率過低。
  • 條件說明:像在上篇所提,許多專有名詞對民眾來說是陌生的,例如低收入戶確切標準為何、原住民身份如何取得;又,有一些名詞則又太過模糊,例如條件中有一項叫「弱勢」,但弱勢是什麼?病人、窮人還是低教育程度?這些在APP中都未被清楚定義。
  • 資料更新:補助的特性是時常因修法更動,目前的資料庫如何及時因應或更新?這應該會是這支APP未來最大的問題;建議還是得建立更有效率的資料取得、修改方式,讓各單位主動回報會是永續經營很重要的關鍵。
  • 條件類別:感謝一位福利諮詢界前輩的分享,在補助身份的設定欄位,目前是「情境」、「條件別」混雜的。例如:家暴是情境,中低收入戶則是身份,兩者放在同一個層級進行篩選其實是有點奇怪的。



其實我常覺得,政府已經做了很多很棒的服務、提供很好的福利,但因為大家不知道,就無法享有,有時還會返回來責怪「政府太摳了吧!人民活不下去啊!」;變成一種政府、人民兩輸的窘境。

到底是誰的問題呢?老實說,我覺得政府、人民,兩者都有。

政府端,「資訊如何更好的被傳播」是我認為政府需要更努力的;人民端,我們也不能再如此懶惰、被動吸收,在有能力的前提下,也應該更積極主動的汲取資訊;當人民、政府兩端都有良好的啟動與續航力,才有辦法帶動  人民夠積極→人民監督政府→政府有壓力→政府好好做事→政府種樹、人民乘涼  的正向循環。

說遠了,這次國發會的《e管家Plus》團隊真的非常、非常努力的在進行各種宣傳(連病後人生這樣一個小站都聯繫了啊......),站長這篇評測文因為一直寫不滿意,也希望納入更多想法所以拖稿好久實在好愧疚;無論如何,希望這兩篇文章可以讓更多人認識《e管家Plus》這支用心的APP,也多一些對政府資訊整合、傳播的想法與討論囉!

P.S  看了這麼多,趕快到App StoreGoogle Play下載這支APP吧:D




回頭閱讀【評測】國發會《e管家Plus》── 台灣第一個跨縣市整合補助查詢APP (上)



【評測】國發會《e管家Plus》── 台灣第一個跨縣市整合補助查詢APP (上)

你沒看錯,這裡是病後人生,這是站長第一次被找來寫APP評測文!(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

不過當然不是寫遊戲、社交APP,而是很特別地,要評測「補助查詢」的APP。總是在想怎麼讓政府補助資訊更好查、更好懂,曾經幻想,如果有一個系統,當你輸入自己的年齡、戶籍地、性別等基本資料後......碰!就會自動跑出所有你符合申請資格的福利補助,而且,還一步步、像武功秘笈般幫你寫清楚申請步驟 ── 那,大概就是病後人生可以關站,病後資訊傳播已經大躍進的一天吧。

國發會最近委託聯經數位開發了e管家Plusapp,就是在發展上述功能;因緣際會下認識了這個app開發團隊,在app 8/1 上市前有了試用機會,就來嘗試寫寫病後人生第一篇的app評測文囉!本次評測分以下幾部分:

  • 上篇 - 下載資訊、使用方法:在哪下載這支APP?我該怎麼開始使用它? (就是本篇)
  • 下篇 - 特色分析、站長建議:這支APP還有哪些改進空間?怎麼做可以讓這支APP更好用?

(特別聲明一下,基於希望這種罕見的補助查詢app能做的更好、造福更多人,加上這篇是無償自願撰寫,
     a.k.a 沒有只能寫優點的壓力XD,所以會維持站長一貫優點、缺點並陳的style~)


  下載資訊 >>  APP、WEB版

這款國發會開發的APP已於8/1正式上架,大家可以先到APP StoreGoogle Play免費下載。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APP上的功能,在官網中幾乎都有,沒有智慧型手機、習慣用電腦的朋友,也可以到官方網站的這個分頁試用補助查詢功能。


  使用方法 >>  來找屬於自己的「補助菜單」吧!

《e管家Plus》的功能有點多,剛打開可能會有點迷路,以下就來個step by step小教學,教大家如何利用這個APP,找出你可能可以申請的福利補助。

STEP 1:熟悉五大功能區



上圖是《e管家Plus》的整體介面,手指左右滑動就可以切換不同介面:
  • Menu(1):比較會用到的應該是「我的收藏」,所有你存取的頁面都會彙整在此。
  • 我的專區(3):重頭戲【補助查詢】就藏在這個頁面!
  • 全民快訊、電子刊物、APP推薦(2)(4)(5):分別蒐集政府單位公告的最新訊息、電子刊物、app。


STEP 2:使用個人化補助查詢系統

馬上進入重點,想查詢補助時請先進入「我的專區」,再按照下列圖示依序按下「+號」、「其他設定」:


每個人的條件不同,能申請的補助項目也不同,因此使用前必須先設定個人資料。《e管家Plus》這部分的介面設計滿友善的,按指示操作應該不難;但,部分條件的「定義」可能對大家來說有點困難,例如,裡面會詢問「您是特境家庭嗎?」,但「什麼是特境家庭」對大多數人來說應該也滿難理解的。

站長就在下面幫大家補充一下這些名詞小知識囉!



(1) 中低收入戶
  • 概念:中低收入戶是一種「有申請,才有資格」的身分;也就是說,就算你褲袋勒再緊、過的再窮苦,沒提出申請,很抱歉,你就不算中低收入戶。
  • 判定標準:你的(a)動產、(b)不動產、(c)薪資等所得低到一定程度就會符合資格。給個參考數字比較具體:以台北市來說,月收入低於$20261就算中低收入戶了(註:這是103年對所得的標準)。詳細各縣市的確切標準,請參考衛福部1957 blog的整理。
  • 如何申請:請到戶籍所在地的鄉鎮市區公所辦理,細節流程請看衛福部的說明

(2) 特境家庭
  • 概念:全名是「特殊境遇家庭」,一樣是有申請才會有資格;專給經濟上或許不像中低收入戶那麼窮,但生活上也有困難的人申請,例如:家暴、未婚生子等。
  • 判定標準:請直接看《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 §4》,特別注意特境家庭還是會審核經濟條件,就算遭受家暴,但超過標準、夠有錢的話依然不會符合資格。

(3) 新住民
  • 概念:新住民一般是指「外籍配偶」、「大陸籍配偶」,相較於其他身分別能取得更多補助,新住民通常能取得的是更多輔導資源,例如協助就業、協助適應台灣生活等。

(4) 原住民
  • 概念:原住民在許多社會福利上有更多保障,但「到底誰是原住民」並不是自己說了算,原住民的資格是需要登記才能取得的,登記通過後會在戶籍謄本上特別註記,像這樣
  • 判定標準:原住民身分可以申請,也可以放棄,例如:原住民滿20歲即可自主放棄、與非原住民結婚也可以申請放棄原住民身分;完整規定請參考《原住民身分法》。
  • 如何申請/放棄:again,依然是到鄉鎮區公所,應備文件以台北市為例是這些,各縣市大同小異。

(5) 子女狀況
  • 概念:許多補助會規定只給子女小於一定年歲的申請者。
  • 提醒:我幫我媽查補助時,在這關卡了很久,就在想我跟我哥年齡不同這是要怎麼填呢......後來才發現,這欄是可以複選的啊XD 特別寫出來提醒大家囉!


STEP 3:仔細瞧瞧每一筆補助的小檔案

按下「完成專屬設定」,此時會出現所有你可能可以申請的補助資訊,隨意選一則來瞧瞧,大致會長這樣:


  • 主文介紹(1):會告訴你「what-這個補助到底在補什麼」、「who-什麼樣的人可以申請」。
  • 查看原文(2):連結到政府補助的原始網頁。
  • 上排選單(3):可切換,列出「where-想詢問時該打的的電話、申請時該去哪」。在「更多選項」有兩個非常實用的功能: [步驟] 會把通常都很複雜的申請流程step by step拆解好, [應備文件] 則像icook的食材清單,把你該準備的資料條列,並加上超方便的check box讓你勾選確認。


STEP 4:也來逛逛「全民快訊」

回到STEP 1介紹的主頁面,來介紹另一個我覺得實用的功能:全民快訊。這裡可以訂閱各縣市政府、中央政府即時公告的訊息,像前幾天因為高雄氣爆,裡面就可以查到非常多、即時的受災戶補助(ex.臺電提供高雄氣爆受災戶用電減免氣爆受災者可緩繳健保費及欠費協助措施)或是賑災資訊(ex.政府高雄氣爆事件賑災專戶協助災民)。

在災害發生、訊息紛雜,這個功能因為只傳遞政府網站、官方發布的正式消息,準確度和可信賴度都高,我認為會是急難時很實用的工具。


【延伸發想】澎湖空難、高雄氣爆這樣的緊急災難發生時,如果可以在全民快訊裡成立「災難訊息專區」,作為政府對外發布訊息的統一窗口,彙整交通部的交通管制訊息、衛福部的受災戶援助、人事行政局的放假資料等,我覺得會很有幫助。


     

STEP 5:也來逛逛「電子刊物」

回到STEP 1介紹的主頁面,滑到「電子刊物」區,又是一個活化政府沉睡中資料的應用。各部會、各縣市政府單位不定期都會釋出政令手冊、資源手冊,例如衛福部有《早產兒居家照護手冊》、《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文化局有《藝文活動月刊》等;但一般民眾根本不知道有這樣的資源可以使用。

跨部會地匯集電子刊物,我認為是加速傳播、資料活化的好方法。(不過可惜目前資料量還不大)



以上是《e管家Plus》的功能說明,第一次寫評測文希望大家還看得懂XD

老實說,看到這樣的APP出現是激動而興奮的,過往要查補助、要查資源手冊,這些東西通常藏在○○部、XX局網站中的文件下載中的某一頁的某個網站深處,要查找是非常困難的,更何況是「跨單位」的資料查詢。

如果政府資料是白雪公主,那這支APP大概就像童話中的王子,喚醒了散亂在各單位網站深處沉睡的資料們(天啊,好煽情的比喻XD);雖然還有一些條件設計的瑕疵,但願意往「資訊整合」這個重要且必然該走的方向邁進,我覺得已經往前跨了很大一步。

好,中性的使用說明到此告一段落,接下來就是辛辣的評論時間了。請大家繼續移駕【評測】國發會《e管家Plus》:下篇,一起來想想,怎麼可以讓這支APP更好?



延伸閱讀【SNG現場】福利搜尋器 & g0v零時政府黑客松 (2013/03/23) (與這支APP類似概念,可惜沒有持續的專案)

站外連結國發會《e管家Plus》官方網站 & App Store下載 & Google Play下載
                         NPOst公益交流站──國發會App「e管家Plus」全新升級,接收政府資訊無障礙